伊布替尼作为首个布鲁顿酪氨酸激酶(BTK)抑制剂,于2013年在美国上市后,一年内便成为销售额增长最快的抗肿瘤药物之一。该药也是一种不可逆抑制剂,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BTK,这种罕见的结合方式,也成为药物设计的典范。上周我们梳理了该药物的基本情况,今天我们就其上市波折一探究竟。
BTK是以一位美国医生 Ogden Bruton (1914-2003 年) 的名字命名的,因为他在 1952 年最早发现布鲁综合症,即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。此病是一种性连锁遗传, 其不正常基因 BTK位于 Xq22 染色体上,且BTK基因在1993年被发现。而BTK则作为是调节信号转导的重要因子,是B细胞受体(B cell receptor,BCR)信号通路的关键一环,在B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。BTK主要在B细胞和髓细胞中表达,分布在淋巴系统、造血及血液系统,但在T细胞和浆细胞中也发现了较低水平的BTK表达。体外与临床实验均表明,BTK参与B细胞恶性肿瘤(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)与自身免疫病(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红斑狼疮)。伊布替尼可以与BTK特异性结合,中断B细胞信号通路,阻碍B细胞的黏着迁移,最终造成B细胞的死亡。
伊布替尼的发现
BTK的酪氨酸残基与ATP结合之后,才能实现磷酸化,BTK抑制剂竞争性地与ATP 活性位点结合,达到阻断B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。但大部分BTK抑制剂不具有选择性,安全性不佳。如何寻找高效安全的BTK抑制剂成为研究的热点。
在本世纪初,一个基因测序公司Celera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价不可逆的 BTK 抑制剂的思路,并成功合成多种活性化合物,其中就包括PCI-32765(也就是后来的ibrutinib)。并于2006将成果发表在ChemMedChem期刊上。
基本信息
化学名:1-[(3R)-3-[4-氨基-3-(4-苯氧基苯基)-1H-吡唑并[3,4-d]嘧啶-1-基]-1-哌啶基]-2-丙烯-1-酮
CAS:936563-96-1
注册分类:化药3.1
规格:140mg。
适应症: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套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。
作用机理:作为一种Bruton’s酪氨酸激酶(BTK)抑制剂,抗肿瘤药Ibrutinib是该治疗机制的*新药。作为细胞生理活动中的重要蛋白,BTK参与B细胞成熟/生存信号通路的调控。该信号通路在恶性B细胞中被过度表达。Ibrutinib能够以强力共价键的形式与BTK相契合,从而抑制细胞生存信号的过度表达,最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。
药物分类:孤儿药,突破性药物
以生产技术创新、营销服务贴心、产品质量放心为轴心,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产品竞争能力,不断加快物流体系的建设,实现公司、团队和客户之间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合作;同时还会在工作之余激励员工不断学习、创新,公司还经常组织员工参加一系列的社交活动,让我们的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,实现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;我们的企业宗旨是把产品做的更好,把服务做的更精致;我们的企业文化是主人翁、目标、责任。我们每一个新2会员管理端10888人把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、最快的发货体系,售后服务等作为自己的职业信念,为把武汉新2会员管理端10888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到行业前沿而努力奋斗着!
QQ:3520969276